引言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人口老齡化會影響到居民消費現狀嗎?可如何進行優化?——首先,國際普遍認為,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0%及以上,或是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7%及以上,即步入了老齡化社會。我國自世紀之交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7%,步入老齡化社會,并呈現不斷持續加重趨勢。
建國以來,我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該政策在有效控制人口總量的同時,也加劇了人口老齡化的程度。老年撫養比反映勞動力人口對老年人口的撫養負擔,是某一地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占據15歲至64歲勞動人口的比例。少兒撫養比反映勞動力人口對少年人口的撫養負擔,是某一地區0歲至14歲人口占15歲至64歲勞動人口的比例。
1990年以來,我國老年人口總體變動情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至本世紀之初。改革開放的經濟發展成果以及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實施成效,已經對本階段產生深刻影響。
1990年至1999年期間,0歲至14歲人口由31659萬人穩步增加至31950萬人,少兒撫養比約為26.7%,少兒撫養壓力持續增大,65歲及以上人口由6368萬人穩步增加至8679萬人,老年撫養比約為9.4%,老年人口撫養負擔也在持續增加。
此階段的老齡化現象不斷加重,1999年和2000年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別達到6.90%、6.96%,逼近老齡化社會標志的7%臨界值。改革開放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健康醫療水平,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改變了人們生育觀念,人口預期壽命增長,預示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
第二階段為本世紀之初的十年期間。此階段我國正式步入老齡化社會。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超過7%,并不斷攀升。2000年至2009年期間,出現少子化現象,少兒人口開始呈現下降趨勢,0歲至14歲人口由29011萬人逐步下降至24659萬人,少兒撫養比達到29.2%,老年人口繼續呈現增加趨勢,65歲及以上人口由8821萬人增加到11307萬人,年均增速達到約2.8%,老年撫養比攀升至約10.8%。
此階段的老齡化趨勢初顯,老年人口比重不斷增加,增速較緩,但是少子化現象的加重、醫療健康水平的提升、經濟水平的提高等,預示著老齡化趨勢的加速到來。第三階段為2010年至今。
此階段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時期。生育政策不斷調整完善,2011年開始實行雙獨二孩政策,2013年進一步放寬為單獨二孩政策,2016年全面放開二胎政策。少兒人口自2010年的22259萬人逐步下降至2015年的22715萬人,自2016年受到全面二胎政策影響,少兒人口出現上升態勢,但是2019年仍出現了小幅回落現象。
65歲及以上人口從2010年的11894萬人攀升至2019年的17603萬人,老年人口增速大幅提高,增速達到約4.8%,老年撫養比增至14.35%。老齡化不斷深化,發展趨勢迅猛,對社會、經濟、人口等方面產生深刻的影響。
老齡化已發展成為一個社會、經濟、人口等多方面的問題,需要我們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共同面對老齡化帶來的沖擊。
二、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特征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呈現以下特征:一是我國老年人口規模龐大、增長趨勢迅猛。2005年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突破1億,到2019年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76億,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由7.96%攀升至12.57%,年均增速達到約7.5%。與此同時,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預期壽命延長、人口基數龐大等,目前我已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數量最多、增速最快的國家,我國已步入深度老齡化社會。
二是低齡化現象突出。根據老年人口內部年齡結構特點,將老年人口劃分為低齡老年人口(指60歲至69歲老年人口)、中齡老年人口(指70歲至79歲老年人口)、高齡老年人口(指8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
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0歲及以上老年居民數量為1.65億,占總人口的12.35%,80歲及以上的高齡老年居民數量為2424萬人,占總人口的1.82%。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至69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從2010年的7.48%上升至2017年的10.44%。
與此同時,對于低齡老年人口的開發利用較低。2017年,日本和印度對于低齡老年人口的人力資源開發程度達到60%和58%,但是同期我國低齡老年人口的人力資源開發程度僅為4.9%至5.1%左右15。低齡老年人口健康程度尚可,工作經驗和知識技能豐富,對低齡老年人進行合理的人力資源開發利用,是緩解老齡化社會壓力的有效手段。
三是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發展程度不匹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經濟總量翻番,但是人均收入較發達國家仍有差距,經濟地域發展不平衡,東部沿海地區經濟較發達,中部、西部地區經濟欠發達,這對養老問題、積極應對老齡化問題帶來不小的挑戰與影響。
可以說,我國處于未富先老狀態。發達國家在經歷了一段相當長時間經濟發展、積累了相當的財富之后,才進入老齡化階段,人均收入不低于一萬美元。2000年我國開始步入老齡化階段,此時我國人均收入不足一千美元,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截至2019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70892元,折合成美元約為1.03萬元,首次突破一萬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0733元,首次突破三萬元人民幣,基本達到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同步。
目前,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在不斷加深,但是我國經濟在不斷發展,養老社會保障措施在不斷完善,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發展程度不匹配的現象得到逐步改善,我國逐步由未富先老轉變為邊富邊老狀態。
四是發展不均衡現象明顯。首先,我國存在人口老齡化城鄉倒置現象。所謂城鄉倒置是指城市比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更高,但是并未表現出更高的老齡化程度,即農村老齡化程度高于城市老齡化程度。
人口老齡化城鄉倒置現象,反映了社會經濟與人口結構之間的矛盾。但這一現象并非我國所特有,在世界上80%的國家或地區普遍存在。有效緩解這一矛盾,需要建立城鄉全覆蓋的社會養老保障體制,實施人口均衡型的老齡化發展戰略。其次,我國存在區域發展不均衡現象。我國幅員遼闊,東部、西部、中部等地區呈現不同的經濟發展特征,導致了這些地區的老齡化表現程度存在差別。
據聯合國規定,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超過7%視為老齡化社會,4%至7%之間為成年型社會,小于4%為年輕型社會。2011年,山東省這一系數高達10.75%,屬于老齡化類型,陜西省這一系數為7.77%,剛達到老齡化類型,西藏這一系數僅為4.82%,仍屬于成年型類型。
東部地區經濟更為發達,老齡化程度也更嚴重,中部、西部地區經濟欠發達,老齡化程度處于不斷加劇階段。應考慮制定區域制度,促進老齡化的平衡發展。最后,性別不均衡。人口出生性別比一般會大于100,也就是說,男嬰略多于女嬰。
隨著年齡增加、生活習慣、生理性格等因素影響,普遍而言女性預期壽命高于男性,男女性別比例將出現下降趨勢。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居民數量、70,80歲及以上的高齡老年居民和90歲及以上老年居民數量性別比分別為106、101、84和54,在高齡人口中女性高齡人口占據優勢。五是家庭小型化特征凸顯。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人口遷移流動更加明顯,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家庭結構也隨之趨于小型化特點。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平均每戶家庭人口數約為4人,1990年平均每戶家庭人口數為3.96人、平均每戶城鎮家庭人口數為3.5人,20003.44人、平均每戶城鎮家庭人口數3.13人,20103.102.87人18。每戶家庭人口數不斷加收,家庭趨于小型化態勢,傳統家庭的養老功能進一步弱化,為人口老齡化增添了壓力與困難。
三、我國的老年居民消費我國經濟面臨著消費不足的困境,人口老齡化為這一困境帶來了機遇與挑戰。一方面,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尤其是老年居民消費帶來嚴重影響。老年居民消費的有效供給現狀卻不容樂觀,老年居民消費供給與消費需求嚴重不足,相關政策措施不到位,相關意識觀念淡薄,老年居民難以安享晚年。
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與收入水平的提高,老年居民消費需求進一步擴大。老齡化時代的到來,提出了老有所樂、老有所游、老有所養以及老有所醫等方面的需求,形成了擴大居民消費需求的良機。
結語總的來說,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應重點關注老年居民消費,滿足老年居民消費需求,進一步有效擴大老年居民消費。有必要深入分析我國老年居民消費現狀,有效發揮老年居民消費對擴大消費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作用。
本文標題:人口老齡化會影響到居民消費現狀嗎?可如何進行優化?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shenghuo/22559.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