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國民生保障有力度更有溫度,揮手告別2021年,2022年你有哪些新期待?就業、教育、住房、養老、社保,你更關注什么?最希望有哪些進步?知民需,行民盼,解民憂,本期新聞洞察圍繞民生所盼,聆聽社會各界對2022年民生發展重點和熱點的看法和建議,以勾勒出2022年民生領域發展藍圖。
民 聲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王晶晶
2021年,我國民生保障有力度更有溫度,揮手告別2021年,2022年你有哪些新期待?醫保、住房、養老、就業你更關注什么?最希望有哪些進步?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近日,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生活在農村、城市的多位不同領域、不同崗位的人士,聽聽他們的新年新期待。
提高養老護理員待遇 讓老人樂享晚年
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總數達2.64億,老年人口呈現數量龐大、比例快速增長態勢。按照國際標準劃分,中國即將邁入中度老齡化社會。面對龐大的老齡群體,養老服務如何做?
今年67歲的張俊華是北京市海淀龍泉老年公寓的院長,她認為,相比可以自理的年輕老人,我們應加強對剛需老人的關注,即失能老人或無依無靠的失能失智老人。
70多歲的馬大姐是張俊華今年從老年醫院急診接到養老公寓的,由于年邁無人照顧,張俊華的老年公寓成為馬大姐的養老之地。雖然她一直欠費,但是這種情況,我們必須得管。張俊華表示。
在龍泉老年公寓,記者了解到護理員一天的工作。張俊華介紹,護理員一般從早上六點一直忙到晚上七點半,需要照顧老人起床、飲水、整理床鋪、護理、活動、用餐、協助服藥、茶點、飲水、如廁、洗澡除了以上工作,還協助部分老年人進行康復鍛煉、定時翻身、測量血糖等。
養老工作是一份良心工作,伺候老人確實不容易。護理員是養老機構的一線員工,直接服務老人的吃喝拉撒,上班時間一般要達到12小時,很辛苦。在對政策的期待上,張俊華說,當前,護理員大多是四五十歲的中年女性,她們工作時間長、工作累、工資不高,希望政府能加大對養老護理專業人員的資金投入。另外,相關部門應多鼓勵相關學科的學生在即將畢業時加入到養老的實習圈,激發他們對養老護理員的職業認同,讓更多的年輕護理人才加入到養老機構服務的大軍中。
記者了解到,為進一步強化養老兜底,為困境家庭服務對象入住養老機構掃除經濟障礙,北京市出臺政策規定,困境家庭服務對象入住養老機構最高將享受每人每月3600元的補助。其中,在針對養老機構運營補貼方面,養老機構星級越高補貼越多。張俊華經營的養老公寓為四星級,針對失能老人,每床位每月最高可獲得1050元補貼。
惠農政策發力 農民過上了好日子
河北省邯鄲市館陶縣房寨北村村民王章利去年剛從村兩委退下來。在農村工作了大半輩子的他,深感惠農政策帶來的新變化。他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黨和國家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三農工作,鄉村振興戰略涉及三農領域的方方面面,如今農村的居住生活煥然一新。從小在農村土生土長的他見證了時代變遷,居住條件的改善、供電供水供暖的保障、村容村貌的提升一系列民生工程得民意、暖民心。
73歲的陳金玉是房寨北村的一位孤寡老人,獨自生活在年久失修的房屋里。當地村委會和民政部門多次登門勸老人到縣敬老院養老,但老人由于戀鄉心重,不肯入住。后經村委會申請,為這位老人辦理了五保,每個月能領到700多元的生活補貼。另外,村委會還進行了一對一幫扶,對老人的住房進行全新翻建,定期看望老人的生活起居,讓老人安享晚年。
王章利告訴本報記者,國家重點致力于補齊農村民生賬,不斷加強農村教育投入、推進基層衛生綜合改革、建立多層次農村養老服務體系,讓政策紅利惠及每一位百姓。危房改造的普及使廣大低收入群體獲得從未有過的安全感;新修繕的農村街道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胡同的硬化、生產路和高標準農田建設,讓村民得到前所未有的出行方便
一樁樁、一件件民生之事,匯聚民心,關乎大局。如今,農民的幸福感、獲得感日益增強。農村村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我們也是時髦的‘網民’,希望國家在數字鄉村建設上加大投入,加快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同時,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糧食生產、養殖等都需要科技人才,希望國家鼓勵人才多投入到鄉村振興中來。談及新期待,王章利說道。
多渠道促就業 找工作不再是難題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大家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途徑。近期,在北京市朝陽區工作的張女士準備換一份更好的工作。她從工作經驗分析,目前企業都非常注重品牌建設,后疫情時代企業的活躍度逐漸回暖甚至增強,企業品牌建設需求旺盛,由于我國疫情防控得力,就業保障比較充分,她對目前的就業市場充滿信心,投遞的簡歷反饋率比較高,我想根據自身特長,尋求更大的就業平臺。今年,23歲的吳思遠從中國政法大學畢業,順利入職華為;29歲的闞冰清做起了母嬰團購,成為靈活就業大軍中的一員;30歲的梁璽通過不懈努力,終于上岸,考入河北省委黨校如今,就業渠道不斷拓寬,找工作不再是難題。
記者采訪多位餐飲圈、培訓圈的人士了解到,不少人希望通過技能培訓,實現高質量就業。
記者了解到,2022年,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預計達26.8萬人,比上一年增加1.6萬人。為保障高校畢業生順利就業,北京將重點分析人才市場需求、市場發展方向、畢業生畢業意向等,引導大學生合理規劃個人職業生涯。同時,加大崗位供給,走訪用人單位,整合需求信息和崗位信息。
多舉措促就業,企業也在發力。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首席戰略官喬健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為助推我國產業智能化升級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助力更多的人順利走上工作崗位,聯想集團啟動了紫領工程,培養新IT領域和智能制造領域的多層次、復合型高技能人才。此外,聯想還攜手高校與職業院校,共同打造技能型人才培養生態圈,向各行各業培養和輸送人才。
除了養老、就業,上周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科學精準防控,做好2022年春運疫情防控工作;緩解中低收入群體壓力,延續實施部分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保障教育公平,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加強信用信息共享,助力中小微企業紓困發展;40.5億元,2022年以工代賑中央資金提前下達
享政策、辦實事、惠民生,2022,未來可期!
本文標題:新聞洞察丨享政策、辦實事、惠民生,民之所盼未來可期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zhengce/14425.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