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十三五末,北京市60歲以上常住老年人口429.9萬,預計到2035年,北京市老年人口接近700萬,人口老齡化水平將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在正在舉行的市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上,委員們圍繞養老服務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意見。
市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全科醫療科首席專家王以新建議,加快養老驛站建設,將養老驛站布局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周邊,方便老人看病就醫。
王以新委員:北京已經在養老方面走在全國前列,我最建議的是發展養老驛站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套。老年人在養老驛站中一起娛樂、學習,養老驛站隔壁就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方便就醫。社區服務中心也應將養老驛站的這些老年人作為家醫簽約的主要成員,方便看病就醫,最重要的是降低失能老人的發生率。要讓老年人老有所樂、老有所依、養老所醫。
市政協委員、北京桓豐苑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耿曉冬建議,充分發揮物業服務優勢,構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
耿曉冬委員:在社區養老,居家靈活。如果老人住在康養院、養老院也不是不好,但是對于老人來說有花銷負擔,對于老人的心理健康也不是很好。所以我提議社區養老延伸物業服務和政府配套服務。
物業的延伸服務可以提供一些居家養老服務的便利措施,比如一個家庭請不起一個保姆,那么可以將3個家庭、5個家庭進行聯組,形成小組服務。還可以提供老年飯桌服務,盡可能的利用社會資源,這樣子女看望老人也方便。比如,現在朝陽門75號社區就在嘗試這種形式。
市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張麗華認為,應發揮養老志愿服務作用,將時間銀行納入本市養老服務體系。
張麗華委員:現在大部分60歲上下的人群,自理能力、生活能力都很好,社會服務熱情也高。他們中的一些人曾表示,如果有可能的話,愿意成為一名養老志愿者。但是對于這種情況的養老志愿者,讓他們完全無償提供服務是不合適的。在國外一些地區,參與養老、助老活動的志愿者可以記時間、記工時,將來會得到社會的回饋。
比如曾經的養老志愿者需要接受養老服務時,那么他可以消費在時間銀行里積攢的工時。這些工時是不需要繳納服務費用的,因為被服務人曾已無償的為別人提供過養老、助老服務,這也給社會減輕了很多的負擔,還發揮了相對年輕一些的老年人的余熱,提升敬老愛老的風氣。
本文標題:2035年北京進入重度老齡化,政協委員們為養老支招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zhengce/14405.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