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燭殘年的等死隊,這一讓人感到揪心甚至是心驚肉跳的詞組,來自于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楊團對于我國部分失能失智老人缺乏長期照護現狀的無奈界定。楊團向《經濟》記者表示,十三五時期,將設置獨立的長期照護政策規劃提上國家戰略高度,排入重大議程,全力推進國家長照政策的基礎建設,已經刻不容緩。
據楊團統計,中國失能失智人口發生率和增長率在全球最高。目前,我國失能老年人口達4000萬人,到2030年和2050年,將增長到6168萬人和9750萬人。而當下失能的4000萬人尚未加入800萬到1000萬罹患老年癡呆癥的失智人口、需要連續照護6個月以上的殘障者和慢性精神病人。2017年我國的長照需求人口已高達6000萬至7000萬人。這相當于兩個加拿大2012年的人口,是北歐5國2012年總人口的2.32-2.7倍。
在中國這個巨型人口國家,失能失智人口需要乘以3才是家庭人口,這就至少涉及2億多人。
但隨之而來的是照護貧困的逐年加深。照護貧困(carepoverty)是一種在收入貧困之外的服務的貧困,指因照料服務的資源不能滿足照料需求所陷入的各種窘境。
在子女外出的城鄉老年人家庭,因失能致貧的照護貧困成為新貧困的主要形式。楊團表示,不僅貧困家庭、就連經濟較為寬裕的農民家庭也大量陷入照料貧困,失能老年人成了風燭殘年的等死隊,甚至引發了比收入貧困還要悲慘的因照護貧困而導致農村失能老人自殺率明顯上升的危機。不僅收入貧困者必然陷入照護貧困,就連相當一批中等收入者也會陷入照護貧困。
這就為建構長期照護的社會政策理論提供了新概念。近年來,雖然中央和地方財政持續大規模投入巨額資金支持城鄉新建老人院、老人公寓和敬老院,但效果堪憂。
楊團建議,制定國家長期照護戰略:
第一,要將長照從養老中獨立出來,修正政策理念應是制定國家長照戰略的基礎。用養老涵蓋甚至替代長照,導致政策靶向不準、結構失衡、人才短缺。
第二,整合民政、衛生、殘聯等涉長照的部門業務。長照領域的政策制定、實施和管理分屬民政、衛生、殘聯、勞動和社會保障等多部門,導致理念與重點不一、管理標準不一、補助條件有差異、事權無法統一、資源難以統籌、服務零散切割。這些行政管理上的問題直接影響到技術和標準。
第三,構筑社區長期照護體系。楊團表示,將當前的社區衛生保健系統從長照預防的視角進行改造,可能是老齡、超老齡社會的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社會工程。
第四,制定統一的長照補貼政策。楊團認為長期照護保險的國際教訓多于經驗,而且制度成本很高,保費的增長很難預期。
第五,十三五時期應將長照人力資源規劃作為重點。當前護理員與需要長照護理老人的比例是1∶200,護理員供求缺口巨大。如果按照1∶10的比例計算,即一位護理員面對10位需要護理的老人,那么,也需要400萬名護理員,是現在護理員總量的20倍。要將這400萬人都培養成為有資質的護理人員,如果按照培養一個人要花費1000元成本計算,就需要40億元。再加上護理員的持續教育,以及相關的人才如康復師、營養師、心理咨詢師、社會工作者等的培訓,100億元甚至都是不夠的。在楊團看來,長期照護服務業將成為中國的頭號人力資源產業。要發展這個頭號人力資源產業,資金保障是必要條件。
本文標題:長照體系建設刻不容緩,建議,制定國家長期照護戰略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dongtai/19652.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